1929年1月,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军队编制的统一,并向那些表面上遵从中央政府统治的各省军阀部队颁发了官方的序列号。这些部队中,既有中央军,也有那些虽然编制过剩但尚未被裁减的师级作战单位,它们都被赋予了一个由“暂编”加上数字组成的临时性编号,即“暂编xx师”。
这就是“暂编师”的来历,在国民革命军中属于首次设置。
然而,一旦此例被开启,各省份的军阀便在既定的官方编制之外,擅自扩充军队规模,大肆收养私人武装,并且这些部队都统一被赋予“暂编师”的编号,以此来欺骗中央政府。
因此,“暂编师”这一临时编号不久即被国民政府军政部废除。
抗战全面爆发之际,国民政府鉴于日本军力的强大,决定重启“暂编师”的编号体系。此举旨在快速统一各地武装力量,将其转变为正规化部队,以增强解放军的整体实力,为全面抗战做好准备。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际,1946年二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整编会议”,此举涉及对所有的“暂编师”进行编号的全面撤销,对于这些部队,要么赋予它们正式的编号,要么直接在原地予以解散。
然而,仅仅经过四个月的短暂时间,国民政府便重新启用“暂编师”的编制序列,同时加快了军队的扩充步伐,以应对其全面发动的内战。
从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至台湾岛,期间总共组建了66个暂编师。
暂编第1师 师长 彭毓斌 (中将)
彭毓斌,生于1900年,卒于1945年,籍贯湖北黄陂,官至陆军中将。他曾担任过骑兵第1师的师长、暂编第1师的师长、第34军的军长以及第7集团军的副总司令等职务。
1945年10月12日,彭毓斌在上党战役中遭遇失败,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45岁。
1937年11月,一支名为暂编第1师的部队在山西地区宣告成立,该部队归属于第二战区的第23军战斗序列,并且是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体系的一部分。
1939年,彭毓斌师长离任,爱国将领续范亭随后接替了他的师长职位。
1940年二月,该部队正式转入由我党主导的山西新军序列,并逐步演变为一个由我党领导且实际掌控的革命武装力量。
1941年11月,该部队正式加入了八路军序列,并归属于八路军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的编制体系。
暂编第2师 师长 王公遐 (少将)
王公遐,生于1903年,逝世于1969年,籍贯浙江黄岩,军衔为陆军少将。他曾担任过宪兵第7团的团长、暂编第2师的师长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的职务。
1946年4月,荣德生,被誉为中国棉纱和面粉业的巨头,在上海遭到了身份冒充为军警的匪徒的绑架。令人惊讶的是,绑匪所使用的车辆牌照为15044,而这辆车恰恰是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王公遐的专用座驾。
此案件被誉为民国时期绑票事件之冠,王公遐不幸卷入其中,最终被送进了南军陆军监狱服刑。
案件最终得以破解,原来,其中一名绑匪吴志刚与王公遐关系密切,竟在王公遐毫不知情的状态下,擅自借用其车辆来实施了这起犯罪。
王公遐出狱后调任联勤总部第2补给区副司令。
1948年11月,正值淮海战役期间,国防部派遣王公遐前往黄百韬的第7兵团担任职务。然而,王公遐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一任命。因此,他再次被关押进了南京陆军监狱。直至南京解放,王公遐才得以重获自由。
全国解放之际,王公遐老师受聘于苏州市第四中学,担任教职。此后,他还担任了苏州市政协委员的职务。
1968年,王公遐辞世,享年66岁。
暂编第3师 师长 刘月亭 (少将)
刘月亭,生于1900年,卒于1951年,籍贯山东鄄城,军衔陆军少将。他曾担任第41军第118旅旅长,以及新编第5军暂编第3师的师长等职务。
1942年6月,刘月亭在河南林县遭日军俘虏,随后选择向日伪势力投降,并担任了汪伪第24集团军暂编第7军的军长一职。
抗日战争结束之际,刘月亭所率部队被国民政府吸纳,随后刘月亭被任命为国防部临时组建的第3纵队的副司令,同时担任第7总队的司令职务。
1947年5月2日,刘月亭在河南汤阴被晋冀鲁豫野战军俘虏。
1951年,刘月亭在战俘管理所接受改造时,有人指控他在汪伪时期领导部队,在执行清乡、扫荡任务时,犯有枪杀无辜民众、杀害新四军伤员等多项罪行。这些指控随后均由政府逐一核实。
最终,由于民众的强烈不满,刘月亭在镇反运动中遭到了人民政府的处决,他离世时年仅51岁。
暂编第4师 师长 康翔
师长康翔,资料不详。
1939年四月,原冀察地区的保安部队经过改编,成立了暂编第四师,康翔被任命为师长,该师随后加入了孙殿英领导的新编第五军。
1941年8月,康翔升任副军长,由王廷瑛接任师长一职。
1943年5月,孙殿英所率领的部队向日军投降,此事件导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新编第5军及其下属的暂编第3师和暂编第4师进行了编号的撤销处理。
暂编第5师 师长 戴季韬 (少将)
戴季韬,1891年生于湖南凤凰,曾担任陆军少将。他先后担任过新编第34师自主旅旅长、新编第34师副师长、暂编第6军暂编第5师师长以及第9战区桂郴师管区司令官等职务。
1946年9月退役,后投身商界,创办实业。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担任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的参事、湖南省政协委员等职务。
1976年2月,戴季韬因病在长沙辞世,享年85岁。
戴季韬在担任暂编第5师师长期间,曾遭遇一段颇具趣味的小插曲——
1941年12月,戴季韬晋升为第9战区桂郴师管区的司令官,此职位随后由郭汝瑰接替,担任师长。
郭汝瑰在接任之前对账目进行了仔细审查,结果发现暂编第5师存在严重的吃空饷问题;该师名册上显示的员额超过7000人,但实际在岗人数却不足3000人。
此刻正值第三次长沙战役激烈进行之际,郭汝瑰深怕若对戴季韬的贪污行为进行查处,将可能激起士兵哗变,甚至导致叛国投敌的严重后果,因此他并未向第9战区司令官薛岳报告这一情况。
戴季韬心怀感激,于是决定将那些尚未出售、仍存放在私人商号中的百吨大米无偿赠予郭汝瑰,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谢意。
郭汝瑰正式接任后,方始揭露戴季韬不仅领取空饷、侵占军粮,更将多余的军装、被褥等军用物资悉数变卖,而所得的非法所得则尽数被其私吞。
长沙会战落幕之后,郭汝瑰将戴季韬所赠的百吨大米兑换成现金,随后以暂编第5师的名义购置了五百亩淤沙地,在洞庭湖畔创办了一座农场与一家织布厂,旨在安置那些因战受伤而致残的士兵及其家人。
此举赢得了全军将士的广泛支持,随后生意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也不断提升。为此,郭汝瑰特地委派了一名副旅长,让他同时担任农场场长和织布厂厂长,专职处理经营相关事务。
暂编第6师 师长 龙云飞 (少将)
龙云飞,生于1886年,逝世于1951年,籍贯湖南凤凰,军衔为陆军少将。他曾是湘西苗寨的青帕苗王,同时担任了拥有8000余兵力的“湘西革屯抗日救国军”的总指挥。
龙云飞,作为湘西地区最后一位青帕苗王,曾经与贺龙齐名,被湘西的年轻人合称为“湘西双龙”。
1938年,担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对这支部队进行了整编,并正式任命龙云飞为湖南省新编第1旅的旅长。
1939年,新编第1旅完成了改建,更名为暂编第6师,龙云飞被任命为师长。该师隶属于第9战区长官部预备总队,成为第9战区战略预备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第四野战军浩浩荡荡穿越边境,龙云飞坚守“四不原则”——不战、不降、不投诚、不起义,将部队撤回苗区,主动让出道路,确保解放军能够畅通无阻地通过。
1950年四月,凤凰县政府正式组建,特别邀请了龙云飞同志参会,但他却坚决拒绝出席。
中共凤凰县委书记崔强和县长宋子兴特地前往苗寨与龙云飞会面,力图说服他交出部队并投身政府事务,然而这一请求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
1951年7月,龙云飞及其子不顾人民政府的劝告,带领部队加入了湘西地区的匪乱活动。
1952年1月,龙云在都里乡的暴木林山中遭遇战败并被围困,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5岁(也有说法称他在当时被解放军剿匪部队击毙)。
暂编第7师 师长王作华 (中将)
王作华,生于1902年,逝世于1971年,籍贯广东罗定,曾担任陆军中将。他的故居已被云浮市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并纳入了保护名单。
王作华曾担任第83军警备旅的旅长,以及第12集团军暂编第2军暂编第7师的师长。他还曾是第10集团军整编第2师的师长。此外,他还担任了徐州“剿总”第一绥靖区第4军的军长。
1949年1月,王作华率领部队,在江苏镇江的大港一线,肩负起了长江防线的防御职责。
1949年四月,王作华所率领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被第三野战军彻底消灭,他独自一人逃回南京。到了同年秋季,他带着全家人一同逃往台湾。
王作华在指挥部队守卫长江防线期间,曾发生一桩引人发笑的事件,此事之后,便成了国军内部闲暇时谈论的趣闻。
1949年二月,第一绥靖区的司令官丁治磐中将莅临王作华负责的区域进行防务检查,行至仪征一地,正值春节临近,却目睹家家户户紧闭门窗,一片荒凉之景,他不禁眉头紧锁。
丁治磐的副官轻声对王作华说道,丁司令官对待百姓如同对待亲生子女,平日里他最乐于与民众交谈,你赶紧召集一些人来,让他们多对司令官赞誉有加。
王作华指示副军长李子亮着手布置,不久之后,前方村子里涌现出众多百姓,他们在保长和甲长的率领下,假模假样地开始清扫街道,并张贴起了春联。
丁治磐、王作华等人踏入村中某户人家的院落,随即与这户人家展开了轻松的交谈。
丁治磐问这家人,日子过得咋样?
大人们都噤若寒蝉,无人敢言,然而一位小女孩却毫不畏惧地大声说,那位住在江边茅棚里的负责人竟然将我们家的棉被偷走,连柴房的门板也不放过,离开时更是将我家的锅带走,声称是在村里捉到两只老母鸡,打算用我们的锅炖鸡肉享用……
这局面变得颇为尴尬,王作华的面颊涨得如同熟透的苹果,他接连对身旁的副军长李子亮催促道,还没开战你们就如此胡来,赶紧查明情况,该赔偿的金额要立刻支付给对方。
暂编第8师 师长 张君嵩 (中将)
张君嵩,生于1900年,逝世于1948年,原籍广东合浦(现属广西),军衔为陆军中将。他曾担任过第78师第234旅的旅长、第3军第6师的师长、第12集团军暂编第2军暂编第8师的师长、中央训练团上海分团的军官总队长以及中将主任等职务。
1948年6月,张君嵩调任广东第10“清剿”区司令。
1948年12月19日,上午时分,张君嵩带领第10“清剿”区司令部的核心军官抵达遂溪县城,主持了一场“清剿”区的军事会议。在会上,他特别提出,需要核实保安第10团的兵员情况。
在此之前,保安第10团的团长陈一林与我党南路的人民武装力量持续维持着隐秘的联络,并寻找着发动起义的时机。
陈一林在接到张君嵩下达的点验部队指令后,心中顿时生疑,考虑到起义情报可能泄露的风险,于是果断决定,将起义行动提前进行。
张君嵩率领的第10“清剿”区司令部的高级将领们一踏入陈一林的防御区域,保安第10团便迅速展开攻势,一举消灭了他们的警卫部队,同时将张君嵩等关键将领当场予以击杀。
张君嵩殁年48岁,后被蒋介石特别追授为陆军上将。
暂编第9师 师长 卢忠良 (中将)
卢忠良,生于1902年,逝世于1988年,祖籍甘肃临夏,曾担任陆军中将。他先后担任过马鸿逵部骑兵第2旅的旅长、第11集团军暂编第9师的师长以及第128军的军长等职务。
1949年9月,卢忠良携手国民党宁夏部队的贺兰军军长马全良,以及第11军军长马光宗等人,共同发布通电,宣布起义。
在此期间,还扣押了一架从重庆飞来劝其撤离宁夏的国民党飞机。
1949年9月22日,卢忠良抵达中宁,与解放军第19兵团的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共同签署了《和平解决宁夏问题协议书》,从而实现了宁夏地区的和平解放。
卢忠良发动起义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特地来电予以表彰,并叮嘱他必须对宁夏地区的金融系统、粮库、工矿企业和学校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这些重要设施不受国民党特务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之际,卢忠良先后担任甘肃省农牧厅的副职、省林业局的负责人,并在甘肃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中担任副主席,同时,他还成为了第六届全国政协的常委。
1988年3月28日,卢忠良在兰州病逝,终年86岁。
暂编第10师 师长 安荣昌 (中将)
安荣昌,生于1899年,卒于1942年,河南鲁山人士,陆军少将之衔。他曾担任第12军第3师的师长,以及反蒋联军第8方面军第2军的副军长,并兼任第1师的师长。此后,他加入了由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的一次秘密会面中,安荣昌与吉鸿昌、任应岐等人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幸运的是,安荣昌恰巧在此时去上厕所,从而成功逃脱了险境。
1936年,安荣昌投身于傅作义的麾下,先后担任新编第5旅的旅长、暂编第4军暂编第10师的师长。在绥远抗战期间,他因战功显赫,得以晋升为暂编第3军的副军长。
1941年8月,安荣昌病逝于绥远陕坝,年仅43岁。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十位师长进行了介绍;其余的五十六位师长,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依次进行详细阐述。文章内容将持续更新,敬请各位读者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