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大堤
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以山为名,现已成为江苏省内保存最为完好、占地面积最广的野生动物与植物乐园。占地61.58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林海,被群山环绕,其中9平方公里的天泉湖清澈无比,共同营造出一种极为独特的小气候。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生活着40余种珍稀动物,170余种鸟类,280余种高等植物,以及800余种中草药。其中绝大多数为南北地域边缘物种,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
淮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均可圈可点。
百代英杰出淮安
从古至今,淮安涌现了诸如“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这样的军事家,以及汉赋大家枚乘;到了明代,又有《西游记》的创作者吴承恩。而步入近代,一代伟人周恩来以其辉煌事迹照耀千秋,成为淮安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周恩来,1898年诞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他曾经提及,“我的家族历代先辈中,不乏绍兴师爷,而我的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亦为师爷之流。至我祖辈,两家迁至江苏淮阴、淮安,担任县官,因而结为姻亲。我便是出生于此地的淮安。”
周恩来在淮安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在此期间,他跟随叔母学习识字,吟咏唐诗,五岁时便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作为家中的长子长孙,他过早地肩负起家庭的重任,通过典当和借贷来维持家计,养成了成熟稳重的性格。这段童年的经历,为他日后卓越的人格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家庭文化的滋养与地方文化的浸润,使得中学时期的周恩来便立下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勤奋学习”的宏伟志向。
周恩来先生的故居坐落于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7号,由东西两侧相邻的两个宅院构成,这些宅院始建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均为青砖瓦木结构的平房,总共有32间。在东宅院中,我们可以找到周恩来先生出生的房间和书房,此外,还有他少年时期使用过的一口水井和一块菜地。而在西宅的后院,则有新建的“纪念周恩来书画苑”以及“周恩来墨迹碑廊”等设施。1988年1月,周恩来先生的故居荣登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榜单。到了2005年,该故居又被国家认定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的佼佼者之一。
为了展示一位伟大领袖的风采,周恩来纪念馆于1992年1月正式建成开放。该馆位于淮安区东北部,占据一个三面被湖水环绕的湖心小岛,与周恩来故居相距大约一公里。此外,邓小平同志还亲自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周恩来纪念馆的设计风格庄重而庄重,被四周环绕着水域,其整体占地面积达到了3265平方米。该馆由主体馆和辅助馆两部分构成,建筑上的每一个部分都富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主馆的基座部分呈现出方形梯形的轮廓,馆身则是八棱柱的形状,这象征着周恩来在我党我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多次力挽狂澜,扭转局势;基座四周由四根硕大的花岗岩柱支撑起锥形的大屋顶,这象征着周恩来最早提出并倡导的“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蓝图。与之相辅相成的辅馆以“人”字形分布,这象征着周恩来那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周恩来故居与纪念馆之外,吴承恩的故居亦为淮安知名的文化地标。该故居位于淮安河下古镇的打铜巷尽头,由四个院落构成,包括门房、客房、轩厅、书斋等共计26间房屋及庭院。此外,还有迂回曲折的抱廊、假山、亭台楼阁、舫桥以及竹木花卉点缀其间,形成一组展现明代风情的幽静美丽、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建筑群。
步入吴承恩的故居,眼前便浮现出《西游记》中那些神异传说的场景。吴承恩以他放纵不拘的文风,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魔幻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世间百态,还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堪进行了讽刺。《西游记》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其对中国文学的卓越贡献,让人在作者那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构想面前不禁为之赞叹。
历经千年,淮安以满腔的热忱,滋养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众多儿郎由此地扬帆起航,成就辉煌,让淮安的历史画卷上星光熠熠,繁星点点。
千里水脉系南北
淮安是古运河流域的重要节点,是一座漂浮在水面的城市。
在历史长河中,淮安曾作为全国漕运的要地、黄淮运河的管理核心、漕粮的转运枢纽、漕船的制造基地、淮北盐业的集散地而闻名遐迩,被誉为“运河之都”。得益于淮河与运河的滋养,淮安历经风雨,孕育了辉煌的河文化。
古运河的流淌,使得淮安成为了一座汇聚众多名城的都市。在这座城市中,有沉寂于水下近300年的泗州古城,有直面汴河的盱眙古城,以及河下古镇、板闸古镇、码头古镇等众多古镇。此外,还有花街、牛行街、湖嘴大街等繁华街道。明初的大臣邱浚曾以诗赞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未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他所描述的“西湖嘴”,指的是河下古镇紧邻运河堤岸的一个街名。
古运河的流经,使得淮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水利中心。这座城市拥有古运河的最早终点——邗沟的北辰坊,还有永乐时期的淮安榷关遗址以及清江的正闸和越闸。此外,明清时期,运、淮、黄三河在此交汇的古清口以及惠济、通济、福兴三闸的遗址也保存至今。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
古运河的流经,使得淮安成为了一个历史悠久、府治之地。这座城市中,河、漕、榷等官衙的遗迹保存完好,包括明清时期全国最高理漕机构——总督漕运部院,以及明清淮安府衙。此外,还有户部榷关的遗址、明代户部分司的旧址、江南河道总督署的旧址,以及运河沿线四大粮仓之一的淮安丰济仓遗址等。
古运河的流经,使得淮安再次荣膺民俗文化之城的称号。以运河为背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争奇斗艳,包括300多个被纳入市县两级政府名录的非遗保护项目,其中21项被收录进江苏省非遗保护名录,另有2项荣登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之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性,共同描绘出淮安独具魅力的文化画卷。
古运河流淌了2200余年的岁月,滋养了淮安辉煌的文化遗产。如今,为了重现昔日“东南第一州”的辉煌景象,淮安加强了古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致力于传播运河文化,延续运河文明。在此过程中,文化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进一步彰显了“运河之都”的独有魅力。
除了那波澜壮阔、绵延不绝的古运河,洪泽湖大堤同样不容忽视。该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由广陵太守陈登负责建造。最初长度为30里,被命名为“高家堰”,并初步形成了规模。到了明永乐年间,河漕督运陈宣在武墩至周桥段开始进行堤坝的修建工作。再到明万历年间,大堤已基本完工。
自1580年明万历八年始,洪泽湖大堤的迎水坡逐步增建了直立式的条石护墙,此墙当时被称作“石工墙”。经过明清两代长达171年的持续建设,该墙规模逐渐形成。这“石工墙”以重达千斤的条石和糯米石灰浆为材料砌成,总计使用了6万余块条石,规格统一,工艺精湛,充分彰显了我国古代水利建筑技术的卓越水平。洪泽湖的大堤如今已被列入江苏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名录。堤岸两旁绿树成荫,宛如一条蜿蜒欲飞的巨龙静卧水边。漫步其间,人们不禁感受到“浩渺云烟笼罩着细浪,朦胧雨色融入深邃的深渊”的意境。
古运河蜿蜒东西,千年水系贯穿南北,今日沿岸民居星罗棋布,尽显江南风情。沿着朔运河前行,于漕运总督府、淮安府署的幽深院落里,人们尚能依稀追溯昔日“南船北马”的景象,回味当年“运河之都”的辉煌。
淮扬美食香天下
淮安的美食,首屈一指的便是淮扬菜。
文献中记载淮扬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尚书》中的“淮海惟扬州”一语。到了唐宋时期,史料显示扬州的熟食已经琳琅满目。苏东坡在其诗作中曾描绘:“鲜美的鲫鱼历经岁月秘酿,团脐蟹的紫色蟹肉饱满如脂。初春的莼菜鲜嫩如酥,早春的姜芽肥美胜过肉。”诗中提到的鲜鲫、紫蟹、春莼、姜芽,均为淮扬菜系中的佳肴。
淮安,作为淮扬菜的发祥地,自古以来被誉为“淮上江南”和“壮丽东南第一州”。在明万历年间,《淮安府志》中提到:“淮安的饮食豪华奢侈,规矩精致,市场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赞叹不已。”这里的“制度”指的是宴会的规格和规矩。而在清代康熙年间的《淮安府志》中也有记载:“在长江以北地区,宴会的丰盛程度以淮安为最。”民间或延贵客,陈设方丈,伎乐杂陈,珍氏百味,一筵费数金。”
自明清时期以来,淮扬两地的菜肴开始相互影响,渐渐融合,将南北的美食特色汇聚一堂。在康乾盛世时期,两位皇帝多次南巡,频繁驻足于淮安,使得淮扬菜系逐渐晋升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
淮安的平桥豆腐就因乾隆皇帝而名扬天下。
平桥,这座隶属于淮安的古镇,坐落在京杭大运河的东岸。据传,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江南,乘坐龙舟途径此地。当时,有一位名叫林百万的财主,为了博得乾隆的欢心,凭借其家财万贯,让人在淮安至平桥四十多里的路程上,挂起彩灯,布置了华丽的罗缎,以迎接皇帝的到来。林财主还特别吩咐家中的厨师,用鲫鱼脑与老母鸡汤相结合,烹制出当地特有的豆腐,以此款待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品尝过世间诸多山珍海味,然而却未曾尝到如此佳肴,不禁连声赞叹。那鲜嫩可口的平桥豆腐因此声名远扬,在江淮地区广为流传,进而成为淮扬菜系中的一道经典传统名菜。
如今,若行走在平桥镇,已很难找到林财主的传人。然而,在镇上的商铺中,仍随处可见标榜正宗平桥豆腐的招牌。往来各地的旅客,途经此地,总会忍不住想要尝一尝。这豆腐本身便让人回味无穷,而关于乾隆皇帝的传说,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演绎,听起来同样饶有兴味。
淮安的软兜长鱼享誉一方。在清代徐珂所著的《清稗类钞·饮食类》中有所记载:淮安地区烹饪技艺高超,尤其是处理鳝鱼的手艺,更是声名远扬。他们甚至能够用鳝鱼制作一整桌的菜肴,多达数十种。无论是盘子、碗还是碟子,里面盛放的尽是鳝鱼。这些菜肴风味各异,统称为全鳝席,据说有整整一百零八道佳肴。清光绪十年之记载,两江总督左宗棠亲临云梯关,考察淮河水患,驻扎于淮安府。淮安知府特聘名厨,精心烹制一道软兜长鱼,以供左宗棠品鉴。宗棠品尝后,赞不绝口。不久之后,在左宗棠的力荐之下,这道软兜长鱼被选为贡品,进京献上,以祝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
盱眙龙虾与洪泽湖大闸蟹,这两大地理标志产品已载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它们不仅是淮扬菜系中崭露头角的新星,还从原本的边缘地位,经过精心打造,变成了风靡大江南北的淮扬菜新宠。究其背后的原因,除了得益于淮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人文积淀,更关键的是淮安人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展现出的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竞争精神。
淮扬菜起源于先秦时期,隋唐时期声名鹊起,明清时代形成独特流派,当代更是推陈出新,其口味清新宜人,南北通吃,因此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中的佼佼者之一。
枚乘在《七发》这篇汉赋中,对故乡淮安的美食进行了高度赞扬,文中这样写道:“选取嫩牛的肥美部位,搭配新鲜的笋蒲。烹制肥狗的美味,撒上山肤的香料。楚地的食材,胡人的米饭。这些都是天下美食中的佼佼者……”读来令人垂涎,美味佳肴接连不断,市场上琳琅满目,真可谓是“淮扬之地富饶,美食香气传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