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时何须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这句话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
萧红虽然生命历程不长,仅有31载,但她却在文学领域留下了众多传世之作,诸如《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这些作品广为流传,至今仍被诗人娜夜和作家金仁顺视为枕边珍宝。漫步于萧红故居,人们追寻着这位文学女神的足迹,而“尔滨”文旅也因此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他们纷纷来到这里,感受黑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
萧红故居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同时也是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松花江北岸,呼兰河畔的呼兰小城之中。它由萧红故居和萧红纪念馆两个部分构成。
萧红故居在1985年得以修复并重建,并于1986年正式向公众开放。该故居占地7125平方米,共有房屋32间,每间房屋内都陈设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旧式家具,数量接近千件。这里既融合了中原四合院建筑风格,又体现了东北地方传统民居的特色,成为二者结合的典范。它不仅展现了旧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水平及地方文化特色,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在2011年纪念萧红百年诞辰之时,位于萧红故居西侧的萧红纪念馆于6月6日举行了隆重的开放仪式。该纪念馆的展厅设有地上和地下两层,其中陈列了书籍、珍贵实物以及名人的字画等上百件重要藏品。通过声光电技术的巧妙融合,馆内生动立体地呈现了萧红的生平历程及其丰富的文化理念。
萧红,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作家,她于1911年6月1日诞生于呼兰的一个地主家庭。遗憾的是,她在1942年1月22日不幸病逝于香港,享年仅31岁。在她的十年创作生涯中,她为后世留下了包括《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马伯乐》以及《回忆鲁迅先生》等在内的近百万字的不朽作品。萧红的文笔堪称一绝,其中蕴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被誉为三十年代文学界的“洛神”。她的作品如今已成为黑土地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张名片。
1911年,我诞生于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一个小县城,那里隶属于一位小地主的家族。这个县城位于我国的最东最北部,因此,在一年中大约有四个月的时间里,大地被洁白的雪花覆盖。而萧红最为著名的作品《呼兰河传》的故事背景,正是以呼兰小城及其故居的院落为中心展开的。萧红故居建于清咸丰时期,是萧红家族的祖先在呼兰购置的产业。到了光绪元年,萧红的祖父张维祯分得了这部分家产。1908年,萧红的父亲举行了婚礼,家中为他建造了新房,即今日的萧红故居五间正房。其中,房屋东侧的两间便是萧红的出生地,而现在的炕上仍摆放着萧红家人昔日所用之物品。
这民国时期的紫檀圆腿炕桌,乃国家三级珍贵文物。萧红幼年时期,常在此桌旁与祖父共同研读古诗词。作为萧红故居的标志性展品,它向众多游客生动地呈现了萧红昔日的生活画面。每当游客驻足此处,似乎仍能回荡着小萧红那清脆童音,高声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小炕桌见证了萧红与祖父共度的诸多欢乐时光,这些时光也构成了她童年中最温馨的回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