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死亡宫殿
宏大的规模、奇特的墓葬制度、数量众多的木乃伊、丰富的罗布泊早期文明信息……小河墓地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世界上没有类似的墓葬。揭开小河墓地之谜,对于构建整个罗布淖尔地区的考古文化体系,探索西域和中亚的古代文明,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随着伯格曼《新疆考古》中文版的翻译出版,中国学者开始在罗布沙漠寻找小河墓地的踪迹。
世界上出土木乃伊数量最多的古墓
“一座墓中出土如此多的木乃伊,目前尚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具,这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 伊迪利斯
“这墓地给人的感觉是最阴森、恐怖、难以置信的!” ——1934年第一位考察小河墓地的瑞典考古学家伯格曼在其著作中对此进行了描述。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以南约60公里处的罗布沙漠,距楼兰古城遗址以东175公里,若开镇西南36公里。
小河墓地所展现出的丰富文化内涵,在国内外考古中也是罕见的。其发掘和研究不仅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课题,也将对新疆周边广大地区的史前考古产生重大影响和深远影响。
睡在牛皮包裹的棺材船上
“我们揭开了牛皮,牛皮底下的棺材还是一如既往的新鲜,连一粒沙子都没有进入棺材里。墓主在棺材里睡得像一艘船一样安宁。原创但安全的设计让我们拥有了回顾他数千年前的生活。” - 伊迪利斯。
死者躺在沙滩上,永远地睡着了。木棺就像一艘倒挂在岸边的木船,将死者盖在里面,隔绝了生与死的时空。小河墓地出土的这座奇特墓葬,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
两根胡杨树干被加工成一对比人体稍长的“括号”形状。这些是棺材的侧板。将“支架”两端对接在一起,将挡板楔入棺材板两端的凹槽中进行固定。没有棺材底。棺材盖是10多个小挡板,其宽度是根据棺材的弧形切割而成。
活牛被当场宰杀、剥皮,整个棺材都用新鲜牛皮包裹着。皮革干燥时会收缩,沙漠中的干旱气候会蒸发皮革中的所有水分。最后,牛皮将棺材包裹得严严实实,表面变得像盾牌一样坚固。棺材盖,小挡板没有固定,所以很坚固。
根据目前发掘的保存原状的墓葬,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墓葬的埋葬过程。先挖一个沙坑,然后将包裹好的死者放在适当的位置,然后依次组装棺材,盖上盖板和牛皮,然后在木棺的前后种植木柱和柱子,最后将棺材填满。用沙子挖坑,然后堆起来。沙。棺材前象征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的立木大多被埋葬,而棺材前部高大木柱的上端则暴露在当时的坟墓表面,成为明显的埋葬标记。
由于流沙直立性较差,发掘时难以确定原墓的大小和深度。伊迪利斯率领的小河考古队迄今已在小河墓地西区1.8米深处进行了考古发掘。至此深度,共发掘了33座二层墓葬。迄今为止,小河墓地所见到的木棺形状基本一致,所有发现的未受动过的棺材都表现出这一特点。
每口木棺内埋一人,头朝东,身体直立。此外,一些木棺中还装有用木头包裹的人物。
“雕像制作粗略,用一块杨木简单地雕刻出人的头部、躯干和下肢。躯干两侧各加一根略弯曲的细木棍作为手臂,面部随意雕刻着细沟状的眼睛、嘴巴和微微突出的鼻子,从前到后都被一整块山猫皮紧紧包裹着,这个木人很可能是死者的替身,其埋葬方式和习俗与那些没有什么不同。真实的人。”提利斯介绍道。
小河墓地的沙丘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层又一层堆积起来的。到底有多少层、有多少这样的棺材,至今还是一个谜。
神秘而夸张的生殖崇拜
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雄根”矗立在墓地中央,距地面187厘米。顶部呈尖锥状。通体漆成红色,上端呈圆形,中段雕成九棱形。伊迪利斯认为,它“充满了极其神秘的内涵”。
小河墓园的外观是密集的多边形、圆形、桨形的杨木柱矗立在沙山上。约有140根木柱,高出地面2至4米。大多数直径都在20厘米以上。多边形柱的边数从 6 到 20 条不等,大多数为 9 边。
墓头的柱子形状根据死者的性别而有所不同。男性死者棺材前面的柱子呈桨状,大小差别很大。它们被漆成黑色,手柄被漆成红色。女死者棺材前面的柱子基本呈桨状。它是多边形的,顶部厚,底部薄。高度一般在1.3米至1.5米左右。上半部分漆成红色,并用毛绳包裹。椭圆形的柱子象征着阴茎,桨形的柱子象征着外阴。这个方向没有例外。
密集的柱子几乎填满了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沙丘形小河五号公墓。所有这些柱子显然都是由完整的杨木制成的。最粗的41号柱高1.8米,直径50厘米,截面为16边形。雕刻成长方形的立木矗立其中,厚木的顶部被加工成椭圆形。圆形的线条和多边形的柱子形成对比。
这根木柱立在一位老妇人的棺材上。女子的身躯保存完好,脸庞看上去瘦削。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位杰出人物。
桨状的杨木柱子极其夸张。桨的宽度约为30至40厘米。而且,通常上部被漆成黑色,下部则被漆成血红色。下方红色部分刻有数道横向装饰图案。 。地面上矗立着10根这样的木柱,沙丘表面散落着37根。最大的桨形木柱距地面202厘米。上部为椭圆形桨,下部为方柱。方柱上部刻有七横纹。
“为什么它们这么宽?”伯格曼曾经对这个桨状的木柱感到困惑。他在《新疆考古》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这些桨形物体表明他们埋葬在这里。人们生前划过很多次。”
考古发掘发现,只有部分石柱暴露在沙丘表面,大部分都深埋在沙子里。每根粗柱子下面通常都有一个棺材。棺前的胡杨柱较粗,而棺脚的红柳枝则较小。当从一根巨大的柱子往下挖到1米多深时,你会发现下一层的棺材,而下层的棺材柱顶部已经与上层的棺材和柱子交织在一起。
2002年,小河墓地试掘时发现了两具木祖。一件长7厘米,另一件长15.5厘米。两棵杨树都被掏空成半圆形的管槽,然后将左右半部分扣在一起,形成一个空心的木祖,两端雕刻出脊状的突起。
“还有7条边、9条边、11条边,这些数字很神秘,似乎有深奥的含义!”研究人员伊迪利斯·阿卜杜勒苏勒( )表示,目前尚未了解多角棱柱的边数的含义。清除。
独特的陪葬品
睡在木棺里的死者只携带简单的陪葬品。除了随身携带的衣服、帽子、项链、腕饰外,每个墓葬中还必须有一个小草篮。大多数死者的尸体上都覆盖着大量的麻黄树枝。考古学家正试图解释这种独特的丧葬意义。
小河墓地的发掘表明,青铜已经出现,但它似乎并未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或器皿。它可能是一种装饰品,也可能是为了某种象征意义而镶嵌在木制品上,而草、木、皮、毛可能已经是当时这里生活的主要依赖。
篮子由植物茎和根茎的纤维密捻而成,形状多样,有鼓形、圆柱形、圆底、尖底等。每个篮子上都有提手,提醒着小河人,篮子始终提在手中。当时的人们巧妙地利用草的不同光泽和纹理,编织出明暗交替的三角形和梯子。最神奇的是,这些最容易腐烂的吸管,历经千年却依然如新。小篮子里通常装的是小麦、小米等干粮。
“这些小篮子的制作需要相当的技巧,其形状和比例的掌握令人钦佩,完全可以与这里出土的所有木桩上的雕刻图案相媲美。”考古学家伯格曼在他的著作《这样的奇迹》中说道。
这里出土的木器除了棺材、造型奇特的木柱、木雕(均由胡杨制成)外,还包括用红柳枝制成的冥王弓,以及将红柳枝削尖插入芦苇杆制成的箭。 。红柳枝制成的木别针、木梳、木祖先、木雕人脸等。
死者身上裹着一件羊毛斗篷,小草篮放在斗篷外面的右侧。考古学家推测,当时人们的穿着是这样的:长方形(经向长约1.6米,纬向宽约1.2米),长而宽,没有缝制,包裹或披在身上。斗篷采用平纹组织,经纬线采用原色毛纱,有白色、灰白色、浅棕色、深棕色等。斗篷的底边也用经线稀疏的流苏制成。
马甲也是羊毛制成的。男马甲形状如腰带,底部有流苏;女背心就像短裙。死者无一例外都戴着尖顶毡帽。帽子通常由天然羊毛制成。白色羊毛上饰有红线。帽子上饰有黄鼠狼皮毛。有的帽子前面挂着黄鼠狼的头,有的还系着羽毛。羽毛用红色羊毛绑在细线上。粘在帽子上。不同之处在于,男士毡帽较高、尖尖,而女士毡帽则较宽、较圆。此外,还有牛皮或山猫皮缝制的短靴。通常鞋底的毛皮朝外,其余毛皮朝内。一根粗绳子将靴子绑在脚踝上。优越的。
经鉴定,毡帽上的黄鼠狼是黄鼠狼,善于捕鼠,在今新疆广泛分布;而羽毛所用的羽毛很可能是秃鹰或老鹰的羽毛。
一根粗羊毛绳穿过一颗椭圆形的淡黄色蛇纹玉珠,系在右手腕上。一些女性死者身上还发现了玉手镯和项链,棕色头发和红色羊毛项链,饰有大理石。或蛇纹玉片。长长的羊毛流苏随风飘扬,手臂上简洁的玉珠,脖子上扭结的粗羊毛制成的项链,透露出一种对美的简单追求。
每个死者旁边都放置着麻黄树枝。至于麻黄枝的作用和意义,推测麻黄在一些原始宗教中被视为不朽之物,似乎与防腐有关。
至少有3000年历史的小河墓地被封存
小河五号墓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五号墓地规模较大,从形成到最终废弃应该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目前发现的遗骸大多属于上层,应该反映了墓地晚期的文化特征。综合棺材造型、死者披风、随葬草篮、麻黄树枝等文化因素分析,小河墓地与北岸发掘的第一类古墓沟相似。 1979年的孔雀河和1980年在罗布泊北部发掘的铁板河,墓葬有很多共同点。考虑到小河墓地采集的毛织物(上品)大多比古墓沟的毛织物更细密,而且挂毯图案技术已经出现,出土的草篮图案也比古墓沟的更复杂。古墓沟。专家初步推断,小河墓地的年代下限晚于古木沟第一类基葬的年代,而上限可能等于或早于古铜沟第一类基葬的年代。 。
古木沟墓地位于孔雀河北岸山谷中,距小河墓地正东北约50公里。 1979年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丙华研究员发掘。根据碳14测年,古木沟第一类墓葬的绝对年代距今约3800年。 198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穆顺英研究员在古木沟以东约100公里(小河墓地东北约200公里)的罗布泊北侧发现了铁板河墓地。著名的“楼兰美女”就在这里出土,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白人女性木乃伊,估计距今约3800年。
突然崛起的小河墓地,是经过长期不断的修建而成,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有三层墓葬层层叠叠。你越往下走,它应该越老。伯格曼在1939年出版的《新疆考古研究》中粗略推论小河墓地的时代“早于中国统治楼兰王国的时期”,即公元2至3世纪。他认为该墓地的文化相当于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北发现的36号墓、斯坦因在孔雀河北岸发现的LT、LS、LF、LQ墓。位于罗布泊西北部附近。这些墓葬具有典型的土著特征,年代各异。小河墓地应该比罗布泊其他土著墓葬更古老。
目前,考古队已从墓地不同墓层提取标本进行碳14检测,以确认小河墓地存在的时代。同时,结合对墓葬遗存的分析,将有助于了解古代罗布泊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量信息。
墓葬为何层层叠叠?
“这座古墓在全国独一无二,世界上没有类似的古墓。要准确揭示小河古墓的秘密,仅仅依靠考古和历史知识是无法完全解释的。各学科的一流专家应邀请在发掘现场,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具体研究,包括考古学、环境学、人类学、植物学、动物学、原始宗教等多学科专家的参与。怎样才能让发掘研究工作更快更好地开展。”——伊迪利斯
“它是如此奇怪和独特。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其他像这样的埋葬方法。”负责小河墓地综合发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迪力斯·阿。布杜热苏勒一直沉浸在小河墓地的神秘气氛中。
小河墓地距地面7.75米,面积2500平方米。经初步发掘,发现整个墓地由数层墓葬及其他遗骸层层叠叠组成。
神秘
这些胡杨木柱有多边形、圆形、桨形等,棱数有6至20根不等。这些形状和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这些木柱被漆成红色,为什么?
木柱上刻的横向花纹有何寓意?
伯格曼曾推测“这座柱状的死亡宫殿”笼罩在耀眼的红色之中。人们把木柱漆成红色,因为“对魔法的敬畏一定大于对审美的追求”。这是真的吗?
周围都是沙漠,为什么这里会有墓地?这些巨大的木柱是从哪里来的?将木柱塑造成多边形的工具是什么?在哪里?
按照正常来说,这么大的墓地周围应该有人类生活的遗址,但为什么在墓地周围的5平方公里范围内却没有这样的遗址,而只有坟墓呢?
一系列问题让考古专家感到困惑……
艰难的考古发掘
“从2002年试掘到2003年考古队正式发掘之间,小河墓园中心被盗,发掘面积达到50多平方米。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不得不留下来,否则我们就不会能够向后代解释它!”——伊迪利斯。
墓地孤零零地矗立在罗布沙漠深处。
一片死寂。
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对付疯狂的盗墓贼,还有我们面临的神秘古墓……考古发掘面临着许多技术和非技术困难。
继2002年底对小河墓地进行试掘后,2003年10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小河墓地综合发掘工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小河考古队开始了历时三个多月的野外发掘。但由于春季沙漠风沙肆虐,挖掘工作不得不中断。
这里只有冬季的11月到3月才能进行考古发掘,因为只有这个时候基本上没有大风的干扰。而且,与其他时间相比,由于冬季气温较低,水和食物可以储存更长的时间。
由于沙漠中没有生存保障条件,所有生活物资如水、面条、大米、土豆、胡萝卜等都必须由沙漠车辆定期从外界运载,并通过卫星电话与外界保持联系。然而,资金短缺和残酷的环境一样困扰着考古队。 2003年,国家拨款80万元,计划对墓地进行全部发掘,但实际支出达到120万元以上,而这只是挖掘两层墓葬的费用。 。为了节省开支,考古队不得不尽量减少使用卫星电话,并租用沙漠车辆来运输物资。在发掘现场,考古队白天在墓地工作,晚上在帐篷里组织。
“8月份的沙漠,气温高达70多摄氏度,由于风的影响,发电机无法发电,房车内的空调也无法工作,人在阳光下都被晒成了木乃伊,更不用说心理折磨了。”由于资金不足,队员们只能每两个月换一次班,有足够的耐心用小刷子仔细清理出土文物上的沙尘,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到洗澡几个月后,人体就会受到损伤,精神状态已经达到疲劳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