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山源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黄河古道记

发布时间:2024-12-05 00 浏览: 48

黄河故道曾经是一个充满灾难和悲剧的地方。这里也是一个具有民族联系的地方,也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所说的黄河故道,是指从宋建炎二年(1128年)到公元1128年,黄河侵泗、夺取淮河、入海时留下的河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史料记载,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大改道20、30次,大改道6次。每次改道留下的河道称为黄河故道。但由于1128年至1855年的这次改道时间长、影响大,习惯上专称这条河为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起河南省兰考县筒瓦乡,止于江苏省滨海县大鱼尖村桃子口。全长约730公里,主要包括河南开封、商丘、山东菏泽、安徽苏州、江苏等地。徐州、宿迁、淮安、盐城等8个城市。

如今,旧黄河大部分河段因缺水而无法通航。商丘、徐州、宿迁、淮安等城市将其开发为公园、风景带,为市民提供健身休闲场所。从淮安市杨庄至中山河尾这段,仍是淮河、洪泽湖的排泄河道之一,因此常年水流量较大;有的地方完全断水,开垦为农田或果园。

抛开历史的烟云,黄河古道丰富的历史文化日益凸显,值得我们用脚细细观察、分寸运用。

筒瓦乡,黄河故道的起点

沿着黄河故道行走,一定要去筒瓦乡。

一到筒瓦乡黄河决口处,我们就看到了一座黑底黄字的纪念碑。由于尚未到汛期,此时黄河正在纪念碑附近缓缓流淌。附近水鸟飞翔,岸边树木苍翠宜人。

这里是黄河故道的起点。它因1855年黄河在这里改道而闻名。这次重大改道使黄河持续了727年的东南流戛然而止。

筒瓦乡,原名筒亚城,位于河南省兰考县黄河北岸。元代设通雅县,后废。明景泰四年(1453年)在此开凿运河,引黄河入黄河。清咸丰五年6月19日,筒瓦乡三堡下未施工的堤段崩塌。 6月14日至17日,黄河、沁河、洛河同时暴涨。这次洪水主要来自三门峡以上,含有大量沙子。洪水期间,河床淤积严重,水位很高,下游河流泄水困难。 19日,他们突破了,20日,整条河流溜走,主河停止流动。当时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控制黄河。黄河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太平,而后入山东,自利津入海。至此结束了黄河东南流、夺淮入海的历史。黄河故道已被遗弃约730公里。

在筒瓦乡(今东坝头乡)黄河决口处,可以看到“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和毛主席乘坐的小火车的轨道。

“黄河夺泗入淮”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母亲河”。素以“好淤、好沉降、好迁移”而著称。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违规和转移事件。对现在影响深远的是南宋初期的“黄河夺泗入淮”。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是黄河和长江之间最大的单独入海的天然河流。它包括淮河干流和南北众多支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地,以云梯关(今江苏省)相连。响水县)入海。淮河在古代被认为是一条“有益无害”的河流。由于下游河床深而宽,淮河很少发生洪水。据史料记载,淮河中下游地势低平,田野肥沃,适宜种植粮食。秦汉时期,天下田分为九等,以江淮田为上中(二等)。故有“江淮田熟,天下足”、“千里行,不如淮河两岸”之说。

古代,泗水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泗水河源头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沛尾山,流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部与汴水河汇合,与沂水、沭水汇合经下邳,再至宿迁以南,与睢水汇合,最后在淮阴汇入淮河。孔子曾在泗水上游面水而坐,叹息道:“死者如人,日夜不舍。”

此前,黄河也入侵过淮河,但基本上没有对淮河造成严重影响。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留守东京的杜冲才在化州挖黄河堤,以抵御逼近的金军。公元727年,黄河改道东南流。

燧皇陵_燧皇陵_燧皇陵

永火文明的奠基人隋帝陵

商丘离开封很近。历史上曾称应天府、南京、贵德府。当黄河决口改道时,商丘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在商丘市辖的虞城县,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太行大堤。太行堤是明代防洪专家刘大侠所筑。高十几米,宽几十米。它雄伟地矗立在豫东平原上。据《明史·河道志》记载,太行堤建成后,河水“归兰阳、考城,分徐州、贵德、宿迁,南入运河,与淮河相遇”。河,又向东注入淮河。”

当年,太行大堤可以阻止黄河向北决口,但如果黄河东流,势必给黄河中下游带来无尽的灾难。然而,无论黄河多少次给商丘带来灾难,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的隋黄陵却安然无恙。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火的发明者埋葬于此,自然能转祸为福。

隋黄陵是古代发明钻木取火方法的隋人的墓地。进入绥黄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侧石雕排列整齐,庄严肃穆。燧人墓及雕像矗立在陵区中央,四周翠柏翠草。

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吃生动物肉或生植物根叶,穿兽皮或编织植物物,不认识火,甚至认为火不吉利。燧人是一个聪明人。他通过长期的经验发现了火的神奇功能。为了让人类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并使用火,燧人开始探索人工生火。经过数千次实验,他终于找到了两种方法:钻木取火和点石取火,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掌握的关于火的使用和取火技术。由于钻木取火的人大多使用隋木,人们尊崇发明人工生火技术的人为“隋”,称他为“隋人氏”。燧人一族开创了人类迈向火文明的新时代。

“城下之城”,黄河泛滥、淹没城市的证据

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黄河故道已改造成湿地公园。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2022年7月15日,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剥开一层层泥土,就能看到一段历史。深埋地下的“城下城”留下的废墟,见证了黄河洪水造成的灾难。

黄河改道之前,今天的黄淮地区是鱼米之乡,田野肥沃,河网密布。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富裕。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不断夺取淮河入海以来,黄河故道已成为洪水泛滥的地区,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每次洪水来袭,房屋倒塌,庄稼被淹没,牲畜被淹死。来不及逃离洪水的人们都被海浪吞没了。

黄河古道沿线的许多城市都不止一次被洪水冲毁,而黄河的洪水也导致一些城市被毁。清康熙七年,黄河冲破邳州华山大坝,无情的河水吞没了邳州城下城。康熙十九年(1680年),滚滚巨浪淹没了泗州古城。

黄河泛滥,首先受影响的地区是河南开封和兰考。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400多年间,开封七次被洪水冲毁。萧县、砀山(今安徽省苏州市)也是灾害多发地。

梧桐巷,项羽埋葬的地方

宿迁市段是黄河故道。陈发宇 摄

燧皇陵_燧皇陵_燧皇陵

”“与项吉之人,亦为宰相,字羽。 《史记》中的《项羽传》介绍了西楚霸主项羽。

宿迁古称下乡。因居住在响水下游,又称睢水而得名。宿迁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其境内除泗水古水道外,还有睢水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河水冲破睢宁县凤山关,浊水流过,使睢水河流入黄河小河口。

项羽的出生地梧桐巷就在睢水河对面。睢水河虽已淤塞,但项王故里仍在。项王故里的梧桐树下,还长着一棵几代更新的梧桐树。相传项羽的尸体就埋在这棵树下。

“生为英雄,死为鬼魂,犹念项羽,不肯渡长江。”宋代诗人李清照在其千古绝唱中盛赞项羽的气节。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望。

云梯山口,远离海岸线的山口

“古云梯关”石碑。陈发宇 摄

黄河侵泗、淮河时,首先通过云梯关入海。在江苏省响水县黄尾镇云梯关村,有一座巨大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古云梯关”四个大字。

想当年,这里离海边很近。它不仅是海防重镇、交通要道、险河防御,而且还是商贸集散地。后来,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海岸线东移,逐渐变得模糊。

云梯关曾被誉为“东南沿海第一关”、“江淮平原第一关”。元代以后“借黄河”,大型船队经常通过云梯关进出海。明清时期,这里是苏、鲁、辽人民的重要航道,凡是商船都从这里进出。 1971年当地政府修建黄尾转水站时,在王码头和洋码头之间十米深的工地开挖时,发现了许多沉没物。云梯关附近至今仍保留着大关、前泉等地名,可见当时关隘的规模。

由于黄河携带的泥沙全部通过云梯关出海,海岸迅速扩大。到清康熙年间,海口已下移50里。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由山东改道入海时,云梯关已远离大海。 145 英里之外。清朝中叶以后,这里不再有军事驻守,仅保留“云梯关”之名。

为保存文物,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在此立石碑一座,高245厘米,宽110厘米,上刻“古云提观”四个大字。 。 1943年日军侵华时,云梯关的建筑及周围树木全部被炸毁,现仅存“古云梯关”四字石碑。 1987年,当地政府修建护碑亭,并重新立碑。

泉林镇,古泗水河汇流处

今年5月访问期间,我们一行人专程前往山东省泗水县,探访由黄河改道入淮的古泗水源头。

古泗水的源头在泗水县泉林镇佩尾山麓。中国最早的地理书《愚公》中提到的“四川沛巍”,就是指这里的沛巍山。泉林镇位于沛微山麓,泉水众多,被誉为“山东泉水之冠”。据记载,这里有“名泉七十二处,大泉数十处,小泉多如牛毛”。泉林镇因名泉荟萃,名泉众多,如林而得名。这里的泉水终年恒温,主要有珍珠泉、趵突泉、黑虎泉、红石泉、桃米泉、雪花泉等名泉。

来到泉林镇泉群风景区,处处涌出的泉水让人心旷神怡。清澈的泉水里,睡莲随微波炉摇曳,一眼见底,像鱼儿在嬉戏。初夏,树木郁郁葱葱,高大的玉兰树上开满了白莲花般的花朵。从远处看,它们就像栖息的白鹭。

燧皇陵_燧皇陵_燧皇陵

泉林如此美丽,难怪康熙皇帝来到泉林时留下了一座不朽的“泉林记”。乾隆皇帝对泉林情有独钟。他修建宫殿,九次下榻,写下歌颂泉林的诗一百五十多首(第一首诗)。

离开泉林泉群景区后,我们参观了泗水历史最悠久的汴桥。

汴桥东西走向,长25米,宽7米,高6.5米。它建有三孔拱门,两端引桥。汴桥两侧有14根柱子,13根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图案。桥两端各有一对石狮子,面对面蹲在须弥莲花座上,日夜像卫兵一样守护着桥的安全。汴桥建于唐末。金二十一年(1181年)重修,至今保存完好。

泗水最美的地方就是泗水宾风景区。

泗水滨风景区包括陶渔之滨、川诗、海岱名传广场、泗水源头、泗水圣鼎等景点。海岱铭川广场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赞泗水为“海岱铭川”而建。它由古老的建筑和开放的海滨广场组成。从这里看泗水,水面特别宽阔。远处有现代化的桥梁,近处有新的芦苇和绿色的香蒲。苍鹭成群飞来飞去,它们的倒影在波浪中飘扬。那时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老人家悠闲地散步,年轻人则戴着耳机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这是一派国泰民安、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

泗水美丽的风景激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歌创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秋波落泗水,海水明朗”的诗句。宋代代理学者朱熹“晴日寻泗水美景,无边风光一时新,易认东风,常春”有成千上万的紫色和红色。”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望黄河故道,处处生机盎然

1855年后,占据淮河700多年的黄河消失了,但黄河留下的遗产并没有随之消失。由于黄河夺淮造成水系紊乱,黄河故道沿线地区,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洪水持续发生,特别是淮河下游和亦舒寺河流域。 1945年以来,沂沭寺地区连续四年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揭开了黄河、淮河治理的新篇章。黄河故道治理主要涉及淮河下游和沂沭泗河流域的治理。按照“蓄泄、规划”治淮总方针,党和政府在淮河上游山区修建水库,在中游修建蓄洪工程,扩建淮河下游航道,实施“引导整顿”、“引导整顿”等工程。开挖淮河入河入海,使淮河下游和榆树寺水系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提高了抗旱能力,更好地保障了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如今,放眼黄河故道,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同时,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研究也蓬勃发展。

黄河故道沿岸地区时空跨度长、地域广阔、现存历史遗迹丰富。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0余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余个。

黄河故道沿线的土地太厚重、太伟大、太神奇。它不仅是一个空间地理概念,而且是一个时间历史概念、河流水系概念、旅游资源概念、文化遗产概念、文明传承概念、生态文明概念。 ..

黄河故道值得来看看。 (陈发宇)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