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是陵墓建筑史上的经典范例。它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然坚不可摧。永陵国王所建的陵墓坐北朝南,方位极为精确,说明永陵修建时经过了专家的准确测量。昨天(20日),记者再次走进其中,听成都永陵博物馆副研究员马文斌为大家揭开这座神秘皇家陵墓的神秘面纱。
皇家陵墓是因地制宜地建在地表上的。
“当你走进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你就会发现它的奇特之处。”马文斌带领记者走进永陵地宫。一进入地宫入口,马文斌就停下来告诉记者,王建墓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建在地上的皇家陵墓。 “永陵在发掘之前,因为是凸起的,所以看上去像一座小山。老成都简单地将这座小山比作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抚琴台’,于是附近的‘抚琴街’抚琴台就应运而生了。”后来,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人们在“抚琴台”挖了一个防空洞,这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考古学家们,揭开了永陵发掘的序幕。”
古人非常重视尸体的埋葬,所以坟墓大多在地下。永陵为何要改变传统,将坟墓建在平地上? “史籍上没有记载,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了解成都的地貌和地质,并做出一些猜测。”马文斌告诉记者,由于成都地下水丰富,有“挖地三尺可得水”之说。尤其是古成都,地下水位很高。也许是为了防止地下水侵蚀和地宫被淹,人们大胆想出了将地宫修建在地表的方法。此外,在王建墓的底部,古人还用纯黄粘土筑成1米厚的夯土台,形成结构严密的防水层。北面防水层中上部设计两层。南部稍倾斜的卵石层充当疏水层。防水措施科学、严谨。 “显然,永陵墓室是在地面上建造的,没有遵循常规,因地制宜,大胆创新。”
永陵墓室的拱结构牢不可破
除了建在地面上的永陵墓室外,王建墓室的坚固结构也可圈可点。马文斌介绍,王建整个墓长30.8米,宽3.8至4.4米,高4.4至6.4米。分为前、中、后三室。由于是建在地面上的,对于这么大的墓葬和建筑结构有很多要求。要求很高。 “永陵发掘后,成都发生了多次地震。地震发生时,成都广泛感受到了层层晃动。但后来人们观察王建墓后发现,这些对墓葬并没有造成影响。”
那么,这座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墓为何如此坚固,又是如何建造的呢?这个谜团的关键在于 14 个拱门。优惠券拱门到底是什么?马文斌给记者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它就像一个树枝。当我们握住它的两端并向中间折叠时,树枝就会弯曲成“弓”形。在建筑时,如果用石头或砖块,建成这种“弓”形,就成了所谓的拱门。
“永陵有14个这样的牌坊。但神奇的是,永陵的牌坊有内层和外层两层。外层是青砖砌成的,内层是石砖砌成的。而这些石砌的砖的形状与一般的砖不同,普通砖的形状是长方形,但永陵顶上的石砖从侧面看是棱形的。马文斌告诉记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形状的砖,是因为拱形相当于一个空心的半圆柱体,其内表面的面积自然会小于外表面。因此,这些棱柱体的石砖排列方向相同。 ,即把宽边放在最外层,可以轻松解决足弓内侧和外侧的面积差。如果单独拆下一块,可以发现石砖像木匠常用的“楔子”一样塞进拱门里。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砖块之间的摩擦力,然后浇上粘土和石灰,就更坚固,根本不会脱落。另外,根据地宫前室地面两块石板上刻有“金水”和“东川”字样,我们推测这些实心石砖应该来自数十公里外的川东北地区。远离蜀国故都,地处龙泉山脉,出产的“龟普石”非常有名,至今仍是精品石材的来源。
听完马文斌的讲述,记者不禁感叹:永陵一共有14个牌坊,而且每个牌坊都不是一模一样。这样的结构是多么的精妙,又是多么的坚固!
繁荣的经济文化才是真正的“后盾”
晚唐五代成都为何能建造如此高级的建筑?马文彬认为,晚唐五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诸侯重镇众多,全国战乱不断。四川位于西南部。由于地处内陆盆地,四面环山与外界相隔,社会治安相对稳定。另外,前蜀建王任用贤才,采纳良策,发展生产,鼓励农商。成都在唐朝的繁荣基础上不断发展,文化也孕育出繁荣景象。
那时的成都,名人云集。诗词名家韦庄,道教史上大师杜光亭,诗书画大师关秀,中国工笔花鸟画大师胡秀霖,在天文历法计算等方面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天文学家,都是前蜀时期成都的文化名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都繁荣的经济文化背景促进了巴蜀地区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传承唐宋的作用。永陵的‘智慧’建筑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一背景下,永陵的建设见证了成都晚唐五朝的历史辉煌,展现了成都强大的创造力。”马文斌说。 (江枫记者 王子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