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后第七年,即1918年,黄花岗烈士陵园建成。陵园布局庄严、肃穆。大门是一座高大的牌坊,四柱三门,上面刻着孙中山亲书的“威严万世”四个大鎏金大字。墓道宽阔,两旁花草树木,碑碑林立。岗顶为陵墓,墓基为方形,花岗岩砌成,周围有铁链栏杆。建有四柱方形钟顶碑亭,碑亭侧有石碑“七十二烈士墓”。其后有花岗岩砌成的济公坊。上部由72块长方形石块叠砌而成,形成金字塔形屋顶。顶部矗立着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像,造型独特,颇为壮观。坊额上刻着章太炎亲笔题写的篆书“创建中华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念坊”。广场后面还有一块石碑,记录了武装起义的细节。整个墓地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松柏常绿,花卉繁茂,还点缀着亭、台、池、亭等小建筑。是革命纪念地和旅游胜地。
指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3月29日)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党人,葬于城东北郊黄花岗(原名红花岗)。 1910年秋,孙中山与同盟会众多重要骨干齐聚槟城(今槟城岛),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联盟成员为骨干(选定阵线),广泛动员新军、防控、巡逻警察、党员和民间军队,夺取省城后,革命火焰被点燃。点燃了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会后,孙中山前往各地筹集资金。黄兴、赵胜负责策划起义,主持总组织“协调部”。大批革命人士聚集在香港。在广州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况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更。当黄兴最终决定在4月27日发起进攻时,他不得不将原来的十路同时进攻的计划改为四路进攻。然而起义发动时,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奔两广总督衙门,分兵进攻督训署等地。他们孤军奋战,最终失败。于佩伦、方胜东、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人被杀。起义失败后,同盟会成员潘国伟冒着生命危险,将散落的七十二烈士遗骸收集埋葬于红花岗。该地后来更名为“黄花岗”,黄色花为菊花,象征烈士,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成为1911年革命的前奏。
黄花岗陵园建于1912年,墓上刻着孙中山先生的书法“威严万古”。烈士墓依山而建,墓后矗立着济公坊。墓道两侧青松翠柏,气氛庄严肃穆,满园黄花绿血。公园内还建有八角亭、方池、石桥等。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陵园外修建了围墙。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黄花岗共埋葬尸体72具,故后人称他们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然而,直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春,这72位烈士的名字才被完全发现,并安葬在黄花岗。七十二位烈士名单如下:
粤语:徐佩琪、徐黎明、徐日培、徐光涛、徐林端、徐茂廖、徐松根、徐曼玲、徐兆良、徐培田、徐宝胜、徐连辉、徐荣久、徐金钊、徐哲成、徐英’安、李丙辉、李皖、李文凯、李文富、李雁南、陈春、陈超、陈文宝、罗中火、罗坤、庞雄、周华、尤寿、蒋吉富、郭集美、老培、杜凤树、于东雄、马路、黄鹤鸣、饶福亭、张学全、周曾、林秀明
福建人:方胜东、冯朝祥、罗乃林、卓秋源、黄忠兵、王灿登、胡英生、林觉民、林锡惠、林银民、林文、林诗双、刘六福、刘远东、魏金龙、陈克军、陈更新、陈语言、陈庆仇、陈凡言
广西人:韦树模、韦荣初、韦同槐、韦同干、李德山、林生初
四川人:秦兵、于佩伦、饶国良
安徽人:程亮、宋玉林、石德宽
徐佩琪
姓名:徐佩琪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州市花县新华公社三花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