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棺材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智秀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棺材和椁都是中国古代的陪葬工具。两者经常被一起称呼,但就像“坟墓”和“坟墓”一样,“棺材”和“棺材”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古代有严格的、等级森严的棺材埋葬制度。 “棺材”就是我们常说的棺材,是用来盛放死者并埋葬尸体的木制陪葬器皿,而“棺材”则是放置在棺材外面或棺材周围的盒子。木棺出现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到了龙山文化,出现了木棺,为氏族首领所用。
《说文》中有一段记载:“木棺以木为之,周以棺材,犹如大地有郭”。
/f/.png"/>
在古代社会,人死后是不使用棺材的。 《易经·西辞传下》云:“古时埋葬者,皆以厚衣下葬,发俸禄,葬于中野,无封印,无树木。”
这里的“不封”是指不封土堆,“不树”是指不种树。可见当时的葬礼极其简单。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生活物质的丰富,开始使用棺材,有石棺、陶棺、木棺、树皮棺等,木棺、石棺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夏商周时期,棺材不断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建立了完整、严格的礼仪制度。
从厚度上来说,“王棺八寸,边六寸,边四寸。大夫棺八寸,边六寸。大夫棺六寸,边四寸”。 ” 书生棺材六寸。”从材质上看,有“君松棺、大夫柏棺、士杂木棺”。
皇帝享用的是四层棺材。装尸体的棺材用水牛皮包裹,被称为“皮棺”。第二层称为“拖”,由椴木制成。第三层称“属”,用梓木制成:第三层。第四层曰“大棺亦楸木”。 (据《礼记·谈公商》和《礼记·丧笔记》)。
到了汉代,棺材制度日趋完善。王公、公主、贵族用楠木,老百姓用桐木或杂木,穷人只能用瓦棺材。
贵族的棺材极其精美,有彩绘红棺、黑漆棺等。河北满城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夫人所用的漆棺,竟镶嵌着26块漆器。玉。砖室墓、石室墓的出现,使墓室本身变成了棺材,称为“砖棺”或“石棺”。
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棺室的发展取代了棺材的使用,但“棺材必重”的重葬习俗却没有改变。宋代棺材有大量仿木建筑,有前后墓室、雕花格门、五层双拱门等精美华丽的特征,被称为“皇家殿堂”。
明清时期,棺室达到鼎盛,变得像地宫一样。
作为“棺材必重”的倡导者,荀子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荀子·礼论》:“礼事管理生死,生者之始,死者者之终,始与终,皆善而仁”。
换句话说,“礼”在于保持健康和为死亡做准备。既然生与死同等重要,那么“重生轻死”的做法就是对已故亲人的一种反抗。
一个真正孝顺的儿子,无论父母在世时多么孝顺,如果不能体面、隆重地为父母办丧事,都不算善始善终,更谈不上孝顺。
葬礼办得不好,就说明不懂得生死之道,就会背叛礼仪,失去做人的本质。于是,荀子不厌其烦地重复了古代的礼制:“天子的棺材有七层,诸侯的棺材有五层,大夫的棺材有三层,士的棺材有第三层。”
棺材成为荀子重视礼仪的一个重要论据。然而,墨子极力反对厚葬。人们认为,上古三代圣王之后,世界已经失去了正气。如果厚葬、长久哀悼,确实能够使穷者富足,使穷者众多,使危难安定,使乱乱安定,这就是仁义;否则,就是不仁、不义。这不是一个孝子该做的事。